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物聯中國訊被稱為“史上最嚴交規”的修定版已實施5天,據公安部交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自新交規實施以來全國沒有發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沒有發生長時間、長距離交通擁堵,交通安全形勢平穩,道路秩序良好。
相關數據顯示,新交規實施第一天,全國共發生涉及人員傷亡的道路交通事故1204起,同比下降22%。交通違法行為也大幅下降,其中違反道路交通信號燈通行2157起,同比下降66%;酒后駕駛124起,同比下降72%;涉牌涉證嚴重交通違法行為7822起,同比下降53%。
看似樂觀的數據背后,記者也聽到了另一種聲音,其中的闖黃燈罰款則更是成為爭議的焦點,在關于“你如何看待新交規‘闖黃燈罰六分’規定的調查中,有超70%的受訪者認為該規定不合理,難控制,易造成更多違章和事故。”
出租車司機陳先生告訴記者:“綠燈變黃燈時沒有提示,很難控制,而且交通信號燈配時長短不一,難以判斷。因而容易造成路口車速減慢擁堵和追尾事件。”甚至有網民稱“闖黃燈記六分”的新規完全無視牛頓定律。
那么,“黃閃”時到底減速還是沖?
新交規若是能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那再好不過,如若造成路口車速減慢擁堵和追尾事件,那無疑是給原本緊張的交通火上澆油,那么智能交通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黃閃”路口易出事故的狀況,借助智能圖像分析系統就可以大大的減少交通事故,同時減少交警的工作量。它能夠對視頻區域內出現的警戒區警戒線闖入、物品遺留或丟失、逆行、人群密度異常情況進行分析,即時發出告警信息,該系統能夠對目標進行標記并畫出目標運動軌跡。有效的減少了紅綠燈追尾事件的發生。
同時,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智慧駕駛輔助系統從三個方面有效的緩解“黃閃”帶來的困擾。
首先,車與物的感知。借助RFID、傳感器等技術手段,可以感知車內物品的信息與狀況,把這些信息借助車連網系統傳輸到物聯網系統,可以對車連網系統中的物品的信息與狀況進行感知,實時聯網監控、可視化管理在線調度,從而實現智慧物流的運作。
其次,車與車外的建筑、物品及前后車輛的感知。是行車安全、防止碰撞和無人駕駛的基礎。聯網汽車可以知道周邊聯網汽車的狀況,包括位置、距離、相對速度及加速度等,并在緊急剎車情況下,令隨后的聯網汽車同步減速,有效防止汽車追尾事故的發生。
第三,聯網汽車中的無線數字傳輸模塊可同步接收來自其它聯網汽車的數字化信息并在汽車內進行顯示,同時將信息與車內的自動、半自動駕駛系統相連及互動,為聯網汽車的安全行駛提供了依據。
城市交通系統是社會、經濟和物質結構的基本組成部分。如何克服傳統交通管理模式,如何協調不同職能的部門職責劃分,如何整合已經建設的信息化基礎建設,如何開啟市民的使用信息化意識,都將是智能交通能否全面開展,同時真正實現功效的難點。
黃燈亮時,禁行也好,加速通行也罷,路口的交通秩序都有賴于交通指揮能力,所以最關鍵的問題是怎樣提高城市的交通管理整體水平,單憑嚴格的罰則、一兩部部門法規,并不能解決問題。信息化能給交通帶來新的解決方案,但不是全部,智能交通只能解決部分問題,而不是所有。新交規的實施,不論是“福”還是“禍”,我們都改變不了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遵守交通規則,路口減速慢行。當然,也可以借助車聯網技術,提前預知周圍車輛及道路狀況,將交通事故降到最低。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