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如果任何人都可以采取手段任意調取公共場所尤其是與隱私權高度相關的賓館等公共服務場所的監控視頻資料,那么這種泛社會化的所謂監督已經造成了對公民隱私權的嚴重侵犯
近期,多起因賓館開房視頻被網絡曝光后導致相關公職人員落馬的消息頻見報端,如沈陽市衛生局局長與婦嬰醫院院長開房事件、廣東湛江國資委副主任和女下屬開房事件等。上述事件中網絡媒介再次發揮了反腐利器功效,將相關公職人員應聲拉落馬下。但相關事件中監控視頻資料任意上網所引發的監督權與隱私權的沖突,值得深入思考。
綜觀近期多起“開房門”事件,調取賓館等公共服務場所的監控視頻資料究竟應該遵循何種正當程序?以反貪腐之名義將有關資料上傳公共網絡是否合法?網絡反腐的行為邊界到底在何處?這些問題,如果完全從法治思維出發,其實并不需要詳細闡述。但目前在網絡反腐的浩大社會聲勢下,還是有必要將一些基本觀點加以明晰,以期在公權力監督與隱私權保護上尋求最佳平衡。
調用監控視頻資料必須依據法定程序。監控視頻行為,本質就是公民私權利向社會公共秩序和利益讓步的產物。隨著犯罪手段、行為方式日趨多樣化以及司法人權保障力度的逐漸提升,針對犯罪行為的取證工作愈加復雜。因此,社會公共場所大規模安裝監控視頻設備才逐漸得到法律的授權和公眾的容忍。但對監控所得資料的調用必須嚴格依照法律程序進行。依照我國相關法律,只有具備犯罪偵查權的機關才能依程序調用監控視頻資料。但是在上述多起“開房門”事件中,上傳網絡的視頻資料都不是由公安機關依法調取,說明我國監控視頻資料的管理與使用現狀令人堪憂。如果任何人都可以采取手段任意調取公共場所尤其是與隱私權高度相關的賓館等公共服務場所的監控視頻資料,那么這種泛社會化的所謂監督已經造成了對公民隱私權的嚴重侵犯,必須堅決制止。
網絡反腐必須樹立法律底線意識。網絡媒介對公權力行為的監督作用正在日漸提升。從近年來通過網絡媒介曝光的一些貪腐案件來看,網絡媒介的傳播迅捷性、受眾廣泛性、民眾高度參與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法治社會,任何行為都必須分清自己的運行邊界,否則越權即是侵權。盡管公職人員的隱私權因其職務行為應受到必要限制,其財產、家庭等相關事項皆應屬于向社會公開范疇,但限制公職人員隱私權并不等于完全無視其隱私權。網絡反腐也應該遵循相應的程序和規則,不能純粹采取私力救濟的形式在公共網絡任意而為。
從最近多起“開房門”事件看,除監控視頻資料調取行為不合法外,還存在任意編輯監控視頻資料并無限制地上傳公共網絡的情況。特別值得警惕的是任意上傳編輯監控視頻,可能造成對第三人的權利侵犯。“開房門”視頻在網絡的公布,已經構成對當事女性隱私權等合法權益的侵犯,特別是當涉事女性不屬于公職人員的情況下,她們的隱私權應受到法律的保護。
網絡反腐必須依法進行規范。網絡反腐是近年來信息技術發展、社會公眾民主意識增強的產物,對于加強反貪腐工作力度、規范權力運行具有積極意義。但對網絡反腐現象應進行規范,其最終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只向特定機構進行定向舉報,而不再通過這種網絡曝光的形式來引起注意。近來網絡反腐成效明顯,從側面也說明我國還應繼續加強對貪腐行為、線索舉報渠道的建設。在加強渠道建設的同時,就不能任由網絡反腐行為超越法律范圍任意進行,需制定專門法律進行規范。
監控視頻與網絡反腐都是信息社會人類智慧的結晶。如果將兩者肆意結合,恐怕既超越了創制者的初衷,也有違法律保障權利的宗旨。如何有效利用網絡媒介的巨大傳播能力,合理利用公共場所監控視頻記錄的資料,打出權力監督的組合拳,既需要國家法治層面的頂層設計,也需要公民行為層面的依法恪守。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