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黃浦區半淞園街道瞿溪新村,一輛私家車停在了小區安全通道上。這個以往不易察覺的安全風險,立即被幾公里之外的“智慧半淞綜合指揮平臺”感知——平臺自動預警并派單到小區物業,保安聯系車主挪車,并將處置結果反饋到平臺,形成管理閉環。
小區智能引導系統
治理跟隨需求
城市治理要隨市民需求而動。城市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治理模式不斷迭代更新,市民的日常生活也變得更智慧更便利。
老舊小區變“智慧” 構建智慧鏈
小區智能引導系統
過去,一些風險隱患往往要到出事后才會被復盤、查糾。現在,通過密集布點的“神經元”終端采集信息,實現了全時段、全過程的感知覆蓋。得益于智慧引擎驅動社區治理走向精細化,公共安全管理也由“處置問題”向“發現問題”前端延伸轉變。
地磁車輛檢測器
瞿溪新村是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老小區,原先小區機動車出入口為同一個大門,進出車輛互相頂頭,部分狹窄路段連救護車、消防車也無法駛入……這些問題不但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還存在大量安全隱患。
圍繞這些難點、痛點,半淞園街道在瞿溪新村開展智慧社區建設,引入智能門禁、智能充電樁、停車引導屏等現代化智能裝置。如今,違停情況幾乎沒有了,還有智慧物業服務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100米”。“小區雖然建造時間已久,但我們享受的服務與管理是新的。”居民這樣說道。
“老大難”問題有新解 智能安防
高空拋物曾是社區治理的“老大難”問題。半淞園派出所社區民警張偉印象深刻:前年,轄區一幢25層的居民樓,4天內有人連續拋下3只滅火器。
事發大樓是25層商住兩用房,常住居民近1000人,人員出入情況復雜。如果按照傳統模式搜尋肇事者無異于大海撈針。事實上,肇事者難追溯、證據難固定,曾是公安部門調查高空拋物、墜物事件面臨的主要困境。
通過監測系統調閱事發時的視頻錄像,民警發現,這3個滅火器均從大樓21層某室窗口飛出。經上門調查了解,肇事者是這戶居民的8歲兒子。因肇事者尚未成年,民警對其進行嚴肅批評教育,并責令監護人嚴加管束。
智能設備的使用不僅能提升調查效率,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從源頭改善高空拋物這一陋習。在處理高空拋物案例時,一方面及時開展宣傳教育,向居民宣傳高空拋物的危害和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另一方面對于系統監測到的看似沒有危害的廢紙、塑料袋等高空拋物事件,通過張貼宣傳通告、上門教育勸導等方式,傳遞高空拋物必然“被發現、被通告、被懲處”的信號,形成社區高空拋物治理的“技防+人防”,真正實現社區的精細化治理。
社區精細化治理
這樣的智能安防“神經元”,在上海全市3400多個小區里已經安裝了70余萬套件,它們可即時感知推送各類風險隱患,全領域、全天候、全時段為城市安全站崗放哨。
轉載自:警民直通車上海
值班編輯:於俊立、樂凌浩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