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截至去年底,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140萬,而停車位56萬。隨著機動車數量日益增多,停車難如何緩解?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歷時一年多,對全市的停車問題進行調研走訪,中心副主任顧大松參與了制訂《關于加強南京市停車難題治理的決議》。2月28日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提出,我們可以嘗試把停車問題交給市場、交給科技來解決,建立全市停車信息數據庫,讓APP來“指揮”把車停哪兒。
車位預約、付費都可通過停車軟件解決
試想,早上八點多,你準備開車帶孩子去兒童醫院看病,但查了下軟件,發現醫院1公里以內的停車泊位都滿了。這時候你得決定,是把車停到1公里以外步行前往,還是改成坐地鐵公交。或者,也可以通過軟件預約一個停車位,那是個兩小時以后才會空出來的位置,這樣你就要調整去醫院的時間。如果你提前預約了專家門診,還可以提前預約停車泊位。
顧大松說,這樣的技術并非想象,目前德國已經推廣了此類停車軟件(手機APP),它可以發布全市的停車泊位信息,也可以推送你需要的泊位信息,還可以預約車位,每輛車的信息以及車主的銀行卡信息也是跟軟件捆綁的,移動支付同步完成。
不僅如此,如果能配合不停車交費系統的使用,還會減少交費等待時間,增加停車場周轉使用效率。“建立停車位的APP在技術上并不難,類似于現在流行的打車軟件,可以嘗試讓專業的公司來解決技術的問題,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把停車資源進行動態的管理和利用。”顧大松說。
難題交給科技和市場后政府監管必須跟上
把停車場交給市場、交給科技之后,并不意味著管理的難度就降低了,相反,更需要政府加強管理了。
“比如對于嚴重的違停以及超時停車,要有合理的處罰方式;停在機關單位的車如果不按時開出來,也應該有相應處罰。”顧大松說,只有管理的加強,才能讓市場配置資源更加有效。
具體來說,在違停治理問題上,鼓勵市民參與違停治理活動,公安機關通過政務微博或微信平臺,接受市民舉報。與此同時,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過程中,同步規劃、設計、建設城市小品,以此限制人行道違停;在大型停車場周邊布置公共自行車點,便于停車換乘,同時提高停車場的服務半徑。擔心社會車輛不按時離開,這是目前機關單位開放停車場的障礙之一。顧大松介紹,在日本,在規定時間內沒有及時離開停車位,就是違法行為,車主將接受行政處罰。將來推行的停車軟件中,應該有一項對車主信用等級的評定,如果他違規停車滿多少次,將取消他使用該軟件的資格。
建立全市范圍內的停車數據庫車位自用掙錢兩不誤
“和投資建設新的停車場相比,我們更建議建立全市范圍內的停車數據庫,把現有的‘藏在深閨’的停車位拿出來。比如寫字樓、機關單位的停車場在晚上就空置了,而小區的停車場白天的時候比較空,這些停車位信息都進入共享平臺,通過價格來調節需求,就可以把資源充分利用了。”顧大松解釋,對于個人而言,可以在早晨出門之后把自己小區的停車位掛到停車信息平臺上,僅供晚上6點之前停放,如果有人占用了這個停車位,軟件后臺就會把停車費打到個人賬戶上。同樣道理,對于寫字樓、機關單位等等,可以開放晚上6點以后的時間,一方面擴大停車位的供給,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經濟收益鏈條。停車泊位的市場化是大勢所趨。如果停車信息平臺建設得足夠成熟,規范的收費標準,勢必會刺激更多的單位和個人將車位拿出來共享。
“我們并不建議大建停車場,比如新街口,公共交通資源已經非常充分,就不需要用增加停車位來迎合更多人開車來新街口。”顧大松說,建設更多的停車場反而刺激了開車出行的需求,有違綠色出行的理念。
停車難易關乎生活品質
顧大松反復強調,解決停車問題的出發點,不是讓車方便,而是讓人方便,所有思路的著眼點應該是以人為本,而不是以車為本。
顧大松認為,恰當地解決停車問題,說到底是讓在都市里的人們生活品質更高的問題。正是這樣一個樸素的出發點,促使他們著手研究停車難問題。
顧大松是大學里研究學者,也是城市治理委員會的公眾委員,他說,停車問題是整個交通體系的有機部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觀念解決不了問題。解決停車難題最大的障礙在于人的意識,考驗的是市民綠色出行的意識,守規矩的程度,對別人平等出行權利的尊重;考驗的是城市管理者開放的心態,科學管理的智慧。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