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第二社會”的安防建設進程
2012年5月,司法部部長吳愛英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監獄法實施和監獄工作情況時透露,全國共有監獄681所,在職監獄人民警察30萬名,在押犯164萬人。正是如此龐大的規模和在押人員群體的特殊性,監獄也時常被看成“第二社會”。而在“平安中國”的藍圖下,作為國家機器的監獄同樣將安全防范放在“革命性工程”——信息化建設的首要位置。
國內監獄信息化建設可以追溯到2007年,正是當年司法部制定的《全國監獄信息化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監獄信息化框定了架構,也拉開了監獄大規模信息化建設的序幕。不過,由于資金問題及地方重視程度不一,各地監獄系統建設又極不平衡,總體呈現一派不溫不火的局面。直至2010年7月,發改委批復全國監獄信息化一期工程立項后,在制度政策層面上,明確了監獄技術防范及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投資渠道,以安防為主要內容的監獄信息化一改以往的慢熱節奏,迎來發展新高潮。
透過《規劃》來看,監獄信息化的重點任務分為兩期:在一期立項,即將網絡平臺、標準體系、罪犯和警察兩個信息庫以及應急指揮、監管執法、教育與改造(含勞動改造)、生活衛生、警察管理、獄務公開等六個應用系統列入工程,并將監獄管理信息庫以及辦公自動化、生產管理、決策支持、建設與保障等四個系統列入二期。那么,“十二五”期間,監獄信息化建設中具體涵蓋到哪些安全防范內容呢?
重點防控到全覆蓋
基于視頻監控系統在監獄管理的獨特地位,其自然成為信息化建設中占比重最大的子單元。而在監獄信息化一期工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某過于“全覆蓋”。
目前,監獄系統已基本實現視頻監控普及應用。不過就布點、技術層次等狀況而言,各監區普遍還達不到《規劃》所要求的全方位、全天候、無死角要求。
以浙江省監獄管理局下屬的某監區為例,“先前其周界視頻監控、報警部分已實施到位,而生活區監舍、伙房浴室、會見樓、教學樓,廠區勞務廠房的視頻監控覆蓋暫未落實。”浙江省女子監獄信息科長張益明在采訪中談到。
目前除了司法部的指示精神外,各省市監獄管理局也將監控布點擴容作為工作重點。如浙江省監獄管理局《關于視頻監控三大現場全覆蓋工作的指導性意見》,而廣東省監獄工作“十二五”規劃更是提出“在信息化建設方面,要全省監獄安防系統,爭取實現全省監獄獄內監控全覆蓋。”
透過近三年開啟的監獄安防標案中也可看出,絕大部分項目還是將著重點落在擴大監控范圍。在這擴容過程中,技術架構呈現多樣化,有“標清為主、高清為輔”的純數字化系統,也有模擬攝像機搭配數字編解碼的模式(模擬攝像機清晰度普遍要求在540TVL以上)。同時,考慮圖像的再利用,通常會將前期設備接入平臺,并實現與其他系統的聯動。
此外,在投入有限的情況下,監獄對布點進程及高清監控應用已處于理性、平穩的發展狀態,本著“先重點、后覆蓋”的原則穩步推進。以前文提及的浙江某監區為例,其實施的新方案限于周界及生活區域,公共區域標清、高清以及周界高清被劃入二期方案實施。
智能分析主動出擊
傳統的安全防范體系里,對人的依賴度比較強。監獄在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建設安防工程后,不僅沒能有效地緩解基層的警力緊張問題,反而加劇了這種態勢。直到智能分析技術出現后,尷尬的局面開始得以緩解。
在充分考慮監獄警力資源的限制等原因之下,監獄建設智能監控系統,能夠實時對監控圖像作出分析,以具體的監控情況劃分重點區域,進行運動物體檢測。“在有異常運動物體出現時提示值班干警進行監控,這樣能有效的分辨出需要重點監視的監控視頻圖像,使其提高監控效率與精確度,提前防范突發事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晏明春在接受采訪中分析道。
目前公檢法系統都在高調宣傳“向科技要警力”。司法部的高階領導在多個場合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著力抓好“建設完善安全防范系統,實現安全防范智能化”。從各省市的安防投標文件來看,智能分析功能也已然成為監控攝像機打入監獄市場的先決條件。
省級聯網推向全國
各地監獄在監控、報警布點擴張的同時,聯網進程也在進一步提速。《規劃》中提出的“一個平臺”,即要求加快部、省、監獄三級的局域網建設。另外,根據司法部、局要求,監獄內部的數據庫應提供開放接口或者通用數據格式,便于與公安、檢察院、法院等部門的數據庫銜接和轉換。
其實早在2007年,江蘇省監獄管理局實現了省局、監獄、監區、分監區四級網絡聯通,同時,縱向聯至省司法廳、省政府、司法部,橫向也可聯至公安、檢察院、法院、武警、勞教等機關,并在全國率先與司法部實現網絡聯通。
而目前內蒙古、天津等多個省市也在積極推進安防網絡建設,努力擴大網絡覆蓋面,把技防網絡延伸到基層監區。
重中之重——應急指揮系統
從2012年9月全國監獄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設(廣東項目)的招標文件來看,其主要任務除了“與部監獄局的聯網”外,應急指揮系統建設是重中之重。
應急指揮系統是監獄管理的中樞大腦,尤其在處置重大突發事件及重大活動時,執掌指揮調度“大權”。然而,據杭州盈網科技總經理戴松青透露,目前大多監獄在人防、物防、技防為一體的安防體系逐步建成之時,指揮調度平臺的建設仍然存在諸如統一應急指揮平臺缺位、應急預案信息化處理流程未建立、常態和應急結合相互獨立等弊病。
目前江蘇、天津、四川等監獄管理局已初步建成應急指揮體系。比如在2012年,四川省監獄系統建成聯網應急指揮中心31個,在西部率先實現監控網絡全覆蓋。而廣東、浙江等省份的應急指揮系統建設進程也由規劃轉向具體實施階段。
探索RFID定位
從美國、荷蘭、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監獄安控發展經驗來看,借助RFID定位技術實現對罪犯流動分區域監管的自動化,在監獄未來信息化的構建中是重要的一環。
在北京華宇軟件司法總監昌志瀧看來,基于RFID的定位系統主要由定位信息發射裝備、接收裝備和信息分析裝備組成。其在運行中,實現與視頻監控、GIS有機互動。值班干警可通過圖形界面方便、實時、精確地掌握各區域人員數量和相關信息,可疑事件發生時,能快速定位報警前后各區域的人員分布情況,同時做出相應處理。
當前,在監獄領域應用的RFID定位系統具有強大的安控“本領”,如越界報警、警戒區報警、出入門禁報警和消失報警等。此外,“其還可衍生出如通過罪犯身上定位電子腕帶的電子標簽完成自動點名等功能。”G4S杰富仕保安集團中國區電子安防事業處總裁武亞銘說。
目前,在新疆、江西等省市部分監獄,針對監獄服刑人員流動情況分區域管理與監控的需求,引入RFID定位技術,通過在服刑人員手上佩戴的腕帶標識卡,實現對服刑人員的位置及狀態實時監控。而江蘇省“十二五”期間著力開展的科技強警“金劍工程”之中提及“探索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罪犯全時空監控”,或有意依托RFID的精確實時定位技術,來提高基礎性技術裝備和監獄民警警務裝備水平。
“兩院”同步錄音錄像改革
實體防護升級
另外,在部分建設步伐相對滯后的監所,實體防范也在進一步優化,尤其是針對一些要害部位和重點時段的管理。包括圍墻、電網、隔離欄網、崗樓、大門、監門哨等安全警戒設施全部達到司法部新修訂的建設標準,如圍墻要加高到離地7米,墻體采用0.3米厚的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在圍墻外側的兩道隔離網之間增設防防撞樁或隔離壕溝。
統一規劃、實用至上
從以上趨勢或可管窺,監獄安防建設正步入攻堅時期。而在網絡化時代,一如平安城市、智能交通等大規模應用領域,監獄安防系統的搭建同樣像蓋寫字樓,先要有設計圖紙,方可開始實施。“監獄信息化建設如果沒有規范統一的建設模式,將直接導致各個建設方案都需多次論證,層層把關,大大增加由于統一規劃、統一使用帶來的額外建設時間成本、管理人員行政成本等。”廣東省監獄管理局孫偉曾撰文談到,更不利的是,每個監獄的系統、設備、技術路線都不統一,建成后,又要考慮整合方案,不但增加操作的時間,同時系統使用職員加了投資成本、浪費實用時間,更顯得整個信息化雜亂無章。
慶幸的是,當前大多數省份監獄信息化工作處于初期,監獄信息網絡基礎建設完成且相對統一,并以需求為導向,穩步推進。
當前多個省市在信息化規劃或監獄招標案中,都在強調實戰應用效果是監獄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和價值所在。例如,在今年7月的一次會議中,上海市監獄管理局即要求承建方完善軟件的人性化設計,切實達到“精心設計、傻瓜操作”的要求,此外,還需按開發需求逐項完善各項功能。
在統一規劃、以實用為導向的理念指引下,相信“覆蓋全國監獄系統的網絡互聯互通、信息資源共享、標準規范統一、應用功能完備的信息化體系”目標的實現并不會太遙遠。
“兩院”同步錄音錄像改革
檢察院與法院在職能屬性及業務層面存在的緊密關系,直接映射到信息化系統建設內容上。僅就其中的安全防范系統而言,二者的技術需求以及系統架構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譬如法院建有安防監控與庭審監控兩套閉路監控系統,檢察院則設立安防監控和審訊系統。而這類情況同樣出現在信息化建設理念及需求中。
一位叫著“科技強檢”,另一位喊道“科技強院”。檢察院與法院在科技應用上并非暗自較勁,而是遙相呼應。在國家財政收入呈梯級增長的年代,國家上層建筑的口號不再流于空談,僅是檢察機關在“十二五”期間的五年內將投入超過200億元,用于“加強偵查指揮、證據收集、交通通訊、安全防范、檢驗鑒定等科技裝備建設”。
同樣的“默契”還表現在:2010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印發《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庭審活動錄音錄像的若干規定》就一審普通程序和二審程序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提出,應當對庭審活動全程同步錄音或者錄像,而最高人民檢察院也在2011年5月的一次研討會強調要“全面全程推進訊問同步錄音錄像”。
在司法審判飽受質疑、批評甚至抨擊的局面下,同步錄音錄像將成為保證“司法”在陽光下運行的有力手段。
透過近兩年各級“兩院”的技防招標案來看,審訊/庭審系統在普及過程中,還出現以下幾類需求性傾向:
首先,取證/庭審設備趨于高清化,其中審訊系統基本在720P以上;庭審系統則普遍采用1080P專業系統。
其次,基于下基層取證需要,便攜式移動裝備的需求量呈顯著增長跡象。
再者,兩院與監獄系統一樣,都在著手破除“孤島式”審訊,實現同步錄音錄像系統由點到面,從基層到省級實現聯網。重新規劃的審訊/庭審系統通常都有與政府辦公網及上級檢察院聯網。更有“冒進”的檢察單位,已與看守所、法庭等司法系統實現視頻圖像信息交互(其中涉及的傳輸技術要求與法院專網物理隔離)。
此外,盡管一些法院或檢察院陸續出現包括傳輸、存儲、各種播放調用等迫切的問題,但同步錄音錄像系統建設并沒有止步。在法院庭審系統規劃中,遠程庭審系統也被作為重要建設內容,庭審直播亦實現常態化。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